你好,你尚未注册,请先注册登录 我的短信 我的文章 站内搜索 修改资料
    网站首页幼儿园家教资源→引导幼儿开展科研活动的尝试
  本文为 zhangyiyan 收藏  总点击数:4259  本周点击数:2  回复:0
   贴子主题:引导幼儿开展科研活动的尝试
zhangyiyan
引导幼儿开展科研活动的尝试
   科研,即科学研究。在中国,一般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必须在有丰富的知识以后,在独立研究能力逐步完善后才能进行。而美国的教育观却认为:相信孩子具有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美国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因为科学的目的与生命直接指向创造未知的事物。我们要培养能够参加科学活动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科研活动来培养人。


    如: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制定的研究报告《蓝鲸》。幼儿首先画了一条蓝鲸作封面,分四部分进行汇报:

    1、介绍蓝鲸的生活环境(画了张大海的画面)

    2、蓝鲸爱吃什么?(画了许多海洋中的鱼虾)

    3、蓝鲸怎么吃东西?(画了一张夸大的嘴巴)

    4、蓝鲸的非凡之处:

    a.一天吃四吨虾  

    b.寿命为90~100年  

    c.心脏有汽车那么大

    d.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   

    e.主血管可以任一个人爬进去。


    从选定问题到寻找资料,整理资料,孩子在老师及家长的引导下始终处于独立工作状态。这种状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有价值,是学会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可见培养幼儿开展科研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下面谈谈开展科研活动教师应如何引导的问题。


    一、引导幼儿开展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坚持的三条原则

    1、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张“从整体看事物”,“由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

    我们的教师要使幼儿学会怎样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学会怎么思考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接受新世纪的思维方式。新的视听技术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使人的认识能力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如电脑网络激发了人脑的思维“网络化”。如:故事《乌鸦喝水》,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听故事→分段学习→词汇欣赏→复述故事→明白道理。而发散网络式的思维教学是:a.乌鸦能否喝到水?  b.真正的乌鸦会投石取水吗?  c.请幼儿去实验(往杯中投石)  d.为什么叫寓言?伊索是谁?你会说这个故事吗?我们老师有义务让孩子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成为新世纪的主人。

    2、坚持“动、趣、作、渗”的原则

    “动”就是主动性,老师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趣”就是趣味性。老师要让幼儿的探索过程有趣味,不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产生浓厚的研究热情。

    “作”就是进行操作。教师让幼儿在科学环境中去体验、观察、发现,思考,积累经验。

    “渗”就是渗透性。教师要让科学活动,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形成多渠道开展科学活动的体系。

     3、教师依据“四条主线”的框架结构开展科研活动。

    活动过程:设疑引学→探疑发现→解疑扩展→活动延伸

    ↑↓

    教师行为:引发提问→启发诱导→解释扩展→留任务反馈

    ↑↓

    幼儿行为:提出问题→观察探索→交流发展→创造发现

    ↑↓

    幼儿发展:培养好问→主动探索→思维认识→创造扩展

    以上四条主线相互协调,形成较完美的框架结构。


    二、引导幼儿开展科研活动的方法

    1、教师引导幼儿在疑问中进行自由的科研活动。

    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但对科学本身的探索欲望却来自教师的培养。过去,注重老师精心设计“活动”,根据老师设计的活动得出结论或模仿老师操作。让幼儿误以为科学只是事实的积累与概括,将会使幼儿只会用科学而不会创造科学。老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问题”,因为“问题”是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点,也是对科学进行研究的开始。在幼儿对“科学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或方式寻找答案,增进体验。

    2、创设科学的环境,既有“物质环境”又有“人际环境”便于幼儿尽情地进行科研活动。

    在物质环境中,一方面要求材料有“结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丰富多彩,易于幼儿操作,符合安全性标准和有童趣等。最重要的是应有利于幼儿提出“问题”。是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无数事实证明,许多对人类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科学发明都源于科学家孩提时一个魂萦梦牵的疑问。在活动过程中,“人际环境”应注意消除沉闷、呆板、压抑的气氛,而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人际环境。允许幼儿尽情地体验开展科研活动的乐趣。

    3、将科研分为依次上升的几个层次,便于幼儿更清晰,具体的进行科研活动。

    第一层次:提出问题。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如观察雨后地面的变化,发现平时很少发现的动物——蚯蚓。

    第二层次:激发兴趣。

    引导幼儿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与兴趣,在主动探索中产生满意的体验。如:对雨后泥土中的蚯蚓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雨后为什么爬出来?

    第三层次:学会评价。

    帮助幼儿评价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活动,作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往正确的方法上引。如:把蚯蚓用石头砸死,用脚跺死是不良的行为,产生内疚的情感。

    第四层次:

    学会研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的信仰,认识科学与科学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知道从事科学研究的道德,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等。如把蚯蚓切成两段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有蚯蚓的地方与没有蚯蚓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等,引导幼儿发现蚯蚓的生活习性,从中体味观察事物、探索真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如,查找图书,电脑网络等。

    第五层次:培养科研精神。

    让幼儿最终形成自主地去寻找发现科学的精神和意识,激发科研的热情,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如:观察蚯蚓,要长时间的呆在室外,不怕风吹日晒,从而形成为探索真理不怕艰苦的勇气和毅力。

    引导幼儿开展科研活动,是时代所需。有目标、有计划的指导幼儿开展科研活动,也完全符合联合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提出的在活动中教会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从小学会对未知的事物进行研究活动,是开展科学活动的意义所在,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005-5-27 12:56:59
 
   本主题的最新回复
本主题还没有回复
快速回复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回复

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 www.htbaby.com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免责声明 京ICP备1800748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923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黑窑厂西里甲11号    电话:010-63536353 8351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