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爱
在人的心理需要中,爱的需要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怀抱的婴儿时期,人们已不单 单只要乳汁,而且更多地需要母亲的爱与关怀,这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儿童 生命和健康的要素。国外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铁丝编制了一个象征的 猴子并在上面挂着一个奶瓶可以提供食物和水,同时实验者又用绒布编制了另一个象征的猴妈妈,虽然没有食物和水,但是可以提供温暖(爱与关怀)。结果发现,小猴子90%以上的时 间和绒布妈妈在一起,只是饿的时候才跑到挂有奶瓶的铁丝妈妈那里去,尤其是在受到惊吓 时,它们毫无例外地跑到绒布妈妈那里去寻求保护。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示,爱的贫乏有时 远比物质贫乏对孩子的心灵有更大的影响。平日里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孩子随意蹂躏鲜花,虐待小动物,甚至欺辱弱小,毁物伤人。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由于在家庭中得不 到应有的爱,经常遭受体罚。他们不懂得爱,感表受到压抑,往往以暴力残忍的行为消除内 心的压抑和不满情绪,以得到乐趣。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会缺乏同情心,不会去关心亲 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
首先,应给孩子充分的爱,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温暖 ,体会人际间爱的情感。比如,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生病,适当的时候可带孩子看望慰问。 同时,还应激发孩子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比如,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 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其次,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变滥用体罚对待孩子的错误,培养孩子有宽厚的胸怀 。比如:当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免不了跌跌撞撞。很多家长当孩子碰痛了头或手,就指导 孩子狠打或惩罚害他疼痛的地板或硬物,这无疑是误导和鼓励孩子以暴制暴。我们不妨换一 种方式。当孩子跌倒时,一方面安慰他不要哭,另一方面也要告诉孩子撞倒他的桌角和地板也会疼痛,所以,走路要小心,才不会相撞。此外,还应注意孩子的同情心。同情心从心理 学的角度讲,孩子越小,他们对周围人的苦难、不幸的、烦恼越敏感。这时抓紧培养他们对 周围人同情、关心和爱护是很有效的。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和外婆一起住。有一次,邻居来借 钱,外婆当时也没有钱,但让邻居回家等候,自己悄悄从另一个邻居家借钱送去。我当时不 明白。外婆笑笑说:“找人借钱张一回嘴不容易。我不忍心让她失望地回去。”这件事给我 印象很深。直到现在,只要有人求助于我,哪怕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在别人得到满足的 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无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