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活动:顽皮的小绅士
活动目标:
1、体验小绅士快乐的心情,表现小绅士顽皮神气的神态。
2、发现手套在舞蹈队形中的提示作用,并及时有效的运用。
3、学习右脚起步,有节奏地随音乐走踢、踏步。
活动准备:
1、小绅士图片一张,绅士帽一顶。
2、每人一只白手套,带在右手上。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绅士图片,引导幼儿表现小绅士抬头挺胸的神气姿态,学习行绅士礼。
2、教师随音乐坐在椅子上做踢踏步以及敬礼动作,引导幼儿初步欣赏音乐。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结构及舞蹈基本动作。
3、引导幼儿学习踢踏步。教师示范踢踏步———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幼儿坐着练习踢踏步——教师哼A段旋律,幼儿原地站着练习踢踏步——
4、幼儿站双圈,学习舞蹈。
1)学站双圈。男女幼儿面对面——手拉手(手套拉手套,小手拉小手)——面向圈上(顺时针的方向)
2)听A段音乐,练习合拍的走踢踏步。
3)引导幼儿学习交换舞伴跳舞的动作。* 辨认舞伴。请小朋友都伸出带手套的手{即右手},先指向面对自己的小朋友,在顺着手套方向指向外圈,找到下一位小朋友。
* 教师示范。(辅助语言暗示:找朋友——转个圈——面对面——敬礼)
4)教师哼唱音乐旋律,幼儿练习交换舞伴的动作。
4、引导幼儿听音乐完整的跳“顽皮的小绅士”舞蹈。
5、启发幼儿在音乐尾声处表现逗狗的神情与动作,并听音乐完整的跳“顽皮的小绅士”舞蹈。
6、教师和幼儿共同反省手套的作用。师:“手套帮了我们什么忙?
7、引导幼儿再次随乐舞蹈,以验证手套的作用。
8、邀请客人老师共同随乐舞蹈,体验舞蹈队形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韵律活动:顽皮的小绅士”的活动反思 为什么选择这个活动?
* 选择这个活动是对我个人原有教学风格的挑战,对我有着超强吸引力。
* 韵律活动是大多数老师望而却步的活动之一,许多老师怕上韵律活动,因为韵律活动不仅仅需要舞蹈技能、活动秩序的支持与保障,还是对幼儿空间思维、人际交往以及快速反应的挑战。活动的组织既要体现“审美”,又要“实实在在”让幼儿有所得,实在是比较困难的。正因为如此,韵律活动的组织对我具有超强的挑战性和吸引力,这也是我选择这个活动的理由之一。
对于活动设计的反思:
舞蹈是艺术活动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因此,一个好的舞蹈教学活动应该自始至终的贯穿“审美性”。活动中我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小绅士的姿态;我用语言“我是顽皮的小绅士,散步到广场去跳舞,路边的小狗我逗一逗……”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基本结构;我用节奏语言“找朋友,转一圈,面对面,行—礼”指导幼儿舞蹈时合拍的交换舞伴。此外,我哼唱旋律的口哨声、幽雅骄傲的体态、协调一致的着装等都是从协调作品,体现审美的角度加以考虑而设计的。结合我园的“学习课程”,对于幼儿如何在舞蹈活动中学会学习这个问题,我也做了一定的思考。比如:活动中,我不仅运用语言、体态、道具、图片等为幼儿的学习铺平道路,同时我引导幼儿不断反思学会学习的方法。如反思“手套在这个活动中的作用?”“自己记不得动作时怎么办?……”让幼儿在反思中相互学习,不断积累学习策略。
对于活动组织过程的反思:
两天开放同一个内容,我选择了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第一天给中班幼儿上,第二天给大班幼儿上)老课新上从组织形式上看是对原创的挑战,从组织过程上看是对自己活动预案和临场应变能力的挑战。面对不同的年龄班幼儿,我在教学策略上有所调整,活动中尽可能的给孩子创设表达机会。面对中班的幼儿,我更多的是逐步退出帮助幼儿在模仿学习中挑战自我,体验离开了老师的帮助后,自己利用标记(手套、音乐、体态)和同伴跳舞的成功感。大班幼儿更喜欢具挑战性与开放性的活动。于是在组织中班活动的基础上我又增添了两个环节。其一是增加了幼儿自由创编交换舞伴跳舞动作的环节,其二是增加了男女幼儿内外圈交换的环节。实践证明,两处变动都较好的调动了大班幼儿活动的积极性.